乐山市农业农村局坚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,补短板、强基础,努力打造乡村振兴的“乐山样板”。
一、突出绿色生态,打好特色牌。
抓住绿色生态的特色和优势,推动农业转型升级、提质增效。做实特色园区,加快制定市、县、乡三级联动现代农业园区规划,梯次推动创建有特色、有规模、有效益、有带动能力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。重点发展壮大茶叶、林竹、畜牧、柑橘、高山蔬菜、道地中药材等特产业,积极培育“一村一品”,加快推进高标准茶、现代林竹、优质蔬菜“三个百万亩产业带”建设。抓好全国峨眉山茶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、国家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,大力实施“区域品牌+企业品牌”双品牌战略,强化农产品绿色、有机原料生产基地认证与保护,积极争创中国驰名商标、国家地理标志商标。
二、突出多元发展,唱好融合戏。
把融合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,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,着力破解城乡“二元结构”。深入实施“农业+加工”“农业+电商”“农业+旅游”等行动,积极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,大力培育“订单农业”“近郊农业”,围绕“一带两核九组团”打造乡村全域旅游“黄金通道”,推进农业“接二连三”融合发展。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,重点做好城乡教育、医疗、养老等公共服务政策统筹衔接,完善农村供水供电、信息网络、便民服务等设施,推进农村城镇化、农民市民化。深入开展基层组织“固本强基”、特殊人群“重点关爱”、矛盾纠纷“三色预警”、民生需求“对标补短”、社会治安“铁腕铸盾”五大行动,实现群众性治安防控“雪亮工程”的市、县、乡、村四级覆盖和实战运作,全面推广“随手拍”群众监督做法,提升农村治理精细化水平。深化农村土地制度、集体产权制度和金融体制改革,加快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,加强对集体经济发展的管理和指导,深化承包地经营权抵押贷款、林权抵押贷款、土地收益保证贷款,破除体制机制障碍,激发农村要素活力。
三、突出人才培养,选好带头人。
建立健全培养和留住乡村人才的机制,努力打造一支懂农业、爱农村、爱农民的带头人队伍。实施“万名优秀农民工定向回引培养工程”,加大返乡创业政策支持力度,常态开展返乡创业培训,创建返乡下乡创业示范县和示范园、孵化园,确保2019年回引优秀农民工2000名以上。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,探索乡村人才定向委托培养制度,通过菜单式学习、顶岗实训、创业孵化等方式,培养更多懂农业、爱农村、爱农民的“土专家”。确保到2020年,全市新培育农技员、乡村规划师、乡村工匠、非遗传承人等5000人以上,农村实用人才超过8万人。建立县域人才统筹使用制度,通过岗编适度分离、在岗学历教育、创新职称评定等方式,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。确保到2020年,全市新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、农业职业经理人6000人以上。
四、突出思想教育,树好新风尚。
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,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,唤醒乡村振兴之魂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利用农民夜校、“院坝讲座”“三下乡活动”等多种载体,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,引导群众形成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的新风尚。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行动,治理婚嫁聘(礼)金“双高”,打击各类封建迷信活动,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,整治农村赌博,营造遵纪守法、邻里互助的良好民风。深入开展“议家风、立家训、传家礼、评家庭”活动,每年评选一批道德模范、最美家庭,弘扬家庭和睦、尊老爱幼、勤俭持家的良好家风。
五、突出环境整治,建好美家园。
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,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仗,全域推进“美丽四川·宜居乡村”建设。一全面推广“户集、村收、乡运、县处理”城乡环卫一体化模式,加强农村垃圾储运设施配置、垃圾场站建设,合理规划乡镇垃圾中转站、村庄垃圾收集点,到2020年,实现95%以上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,乡镇垃圾收转运设施覆盖率达到100%。大力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“千村示范工程”,完成300个幸福美丽新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。建立“一河一档”,完善“一河一策”,加快实现村内库塘渠水质功能性达标,全面消除黑臭水体,力争到2020年建成水美新村120个以上、美丽渔村5个以上。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,确保农村饮用水全面达标,推动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质量提升。按照群众接受、经济适用、维护方便、不污染公共水体的要求,加快推进农村户用厕所改造,到2020年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%。通过新建、改建或与村委会整合建设等形式,推进农村环保公共厕所建设,到2020年实现农村公共厕所全覆盖。加快国家A级旅游景区、旅游度假区、生态旅游示范区等公共厕所建设,到2020年完成80座以上乡村旅游厕所建设和改造任务。
来源:四川省农业农村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