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13日,福安市赛岐镇象环村格外热闹,一年一度的福安葡萄文化节嘉年华活动拉开帷幕,村口分拣中心内工人忙着将鲜甜的葡萄装箱。多年来,福安葡萄产业以科技提升品质,以品质打造品牌,走出了一条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色之路。
曾经因为气候潮湿、雨水偏多,台风、洪涝、虫害等自然灾害频发,给葡萄生长带来许多不利因素,福安被认为是一个“不宜葡萄生产的地区”之一。
1984年冬,象环村村民陈玉章等人大胆先试,率先引进了巨峰葡萄品种,试种6亩,从此改变单一水稻种植的农业发展模式,开启福安葡萄产业种植新篇章。
穿过湾坞隧道,沿着宁上高速一路前行,远远见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葡萄大棚,便是到了赛岐,葡萄大棚不仅成了沿线的风景,也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“聚宝盆”。
象环村曾经的贫困户陈贵龙,在政府的支持下,种植葡萄5亩多,2016年顺利实现稳定脱贫,还供养女儿陈瑛钰读研究生。“没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,没有种植葡萄,现在的生活肯定还是很穷,改变不了。”陈贵龙说。
今年读研二的陈瑛钰说:“虽然父亲身患残疾,但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,用葡萄支撑起整个家庭。当葡萄熟的时候,拿着剪刀去剪时,那一刻心里美滋滋的。”
经过多年发展,福安葡萄不仅成了脱贫户摆脱贫困的“扶贫果”,更是果农奔小康的“致富果”,这其间靠的就是科技和品牌。“多年来,党委政府积极发挥作用,指导果农提升种植技术,优化品种,进而确保了品牌和市场。” 福安市葡萄协会会长孙飞汉说。
记者来到位于象环村中心的国家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后,一改对传统农业的印象,俨然来到一个农业工厂,钢化塑料大棚下,果架整齐排列,平整交错的机耕道,农机能在其间自由行驶,大大提高了果农的劳作效率,同时,水肥一体化等现代技术手段也得到充分运用。
赛岐镇党委书记连坚介绍:“我们的葡萄有‘房住’、有‘衣穿’,指的就是大棚和套袋,采用大棚避雨设施栽培能够降低葡萄病虫害发生机率,同时在葡萄幼果期,果农用半透明专用袋进行套袋,可以改善外观品质和减少农药残留。”
不仅如此,果农还对葡萄进行“计划生育”和提供“营养套餐”。疏花疏果就是俗称的“计划生育”管理,控制每平方米架面果不超过6穗,每穗保留35至45粒,每粒葡萄约12克,实现亩产量控制在1000至1250公斤的精细化培育。此外,科学施用配方肥,缺什么补什么,让土壤吃上营养配餐,确保葡萄品质。
品质为品牌提供支撑。近年来,福安葡萄屡获金奖,象环葡萄得到消费者的高度认可,2016年,福安巨峰葡萄的品牌价值已超过70亿元,有力保障了葡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。
发展除了精耕细作,更要与时俱进。福安按照“深入实施科技兴农,打响特色品牌,确保食品质量安全,促进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”的要求,持续推进“一品一码”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,对在批发市场、大型超市流通的赛岐葡萄全部都有源头贴码,基本实现优质葡萄从生产、流通到消费的全程可追溯,实现食品安全全覆盖,让消费者买得放心,吃得开心。
为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,福安鼓励果品经营主体购置冷链运输车和自建乡、村物流服务站,以提高鲜果运输安全。同时,还与顺丰冷运等第三方物流公司开展战略合作,实现鲜果省内主要城市及周边主销区城市冷链全覆盖。
福安葡萄开辟了快捷的销售渠道,省内可次日送达,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和武汉等内地消费市场可实现冷链运达,保持果品新鲜。果农摆脱线下交易的局限,可以通过淘宝、微商等方式直接对接客户,拓宽了经营销售新渠道。福安葡萄还远销境外,并积极开展葡萄种植交流合作,美国、日本等国家的农业专家多次到象环村调研交流。
疫情之下,福安葡萄依托互联网实现了销售上新的突破。“7月是葡萄的产销旺季,去年在象环村,我们举办了葡萄采摘节直播,收看人数超过60万人。原本葡萄价格大概1公斤是14元左右,去年葡萄价格1公斤涨到了16元,果农十分高兴。”连坚说。目前,葡萄电商年销售量达葡萄产量的15%、产值的20%以上,电商销售额近2亿元。
为实现葡萄品种和产业的多元化发展,福安市将国家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打造成集培育品种、休闲观光、产业带动和示范交流的精品农业种植示范基地。一批科技特派员在园内引进了巨峰、阳光玫瑰、夏黑、黄蜜、金手指等葡萄品种进行良种繁育,筛选出最适宜品种,通过养殖大户试种成功后,进一步在200户科技示范户中推广,最终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在该市推行。目前,在园内的葡萄品种有26种,阳光玫瑰已经在全市率先推广成功,福安全市种植面积达500亩。
福安市积极探索葡萄产业多元融合发展新模式,不断加强葡萄基地建设,将市场需求传导到生产、加工、销售各环节,构建葡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,使之成为福安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。
来源:闵东日报